“一次性是最大的奢侈品,数字化、可循环才是行业的根本问题。”10月26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召开的“聚力零碳——零碳循环产业创新论坛暨箱箱共用品牌战略升级发布会”上,上海箱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箱箱共用)CEO廖清新在演讲中指出,技术创新和数字化,将重塑包装行业的新生态。
日前,中央领导在数字经济专项集体学习中,把数字经济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结合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包装行业正在催生一场零碳大变革。这场由箱箱共用发起并主办的行业论坛,邀请到来自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助理、物流装备委主任马增荣、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挺、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碳中和总监彭峰、上海国创科技产业发展中心理事长黄岩、绿动资本首席运营官张国津、漕河泾科创中心总经理赖浩峰、万华化学、博世、陶氏、保龄宝、亨斯迈、亚什兰等全球客户及领导嘉宾参会。
早在2013年,中国物流市场规模就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包装作为物流的七大要素之一,2020年市场规模超过万亿。作为国家科技部创新创业人才的廖清新认为,当前企业正面临工业化、数字化、低碳化齐头并进的挑战,包装作为供应链环节除仓储和物流之外最重要的一个角色,随着2020年市场规模步入万亿量级,机会与挑战并存。
数字化将引领包装行业转型
国务院关于双碳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加强绿色低碳产业与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持续推进,要达到减碳必须要促进产业和技术的融合。
中物联物流装备委主任马增荣指出,互联网、智能化的基因,将会重塑包装行业,让国内包装行业和全球包装比较强的企业出现深度融合发展。现场嘉宾认为,借用技术从根本上减少碳排放才是实现减碳的关键,也是包装行业转型的根本性支撑。发布会上,箱箱共用CEO廖清新发表了《聚力零碳循环新生态》的主题演讲,分享了作为物流包装行业从业者如何把握时代机遇,利用数字化技术壁垒构建零碳新基建。
廖清新谈到,箱箱共用的发展历经了3个阶段: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实体制造阶段、以运营和服务能力为核心阶段、以数字化为核心能力阶段。在3.0阶段,箱箱共用通过数字化战略,将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引入物流包装行业,加速推动循环包装代替一次性包装进程。“ 循环效率从每年5次循环提升到了8次,丢失率从传统的15%降低到了2%以下。”廖清新表示,“通过核心技术的掌握以及数字化结合,包装这个传统行业将重新焕发新的生命力,并将完成行业生态重塑”。
显然,一家企业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需要供应链上下游一起努力。箱箱共用在“双碳”目标的引导下,让绿色智能物流包装从浅层理念转向深度实践。包装企业不光要深度考虑从材料提取、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回收利用乃至最终废弃对环境的影响,还应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纳入责任范围,零碳循环生态圈的建立将成为产业减碳增值的核心驱动力。
首创CCER方法学 探索碳交易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窗口偏紧,因此,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迫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
10月24日,国务院在《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初步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意见同时指出,做好双碳工作需要健全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完善能源核算、检测认证、评估、审计等配套标准,加快完善地区、行业、企业、产品等碳排放核查核算报告标准,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核算体系,制定重点行业和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完善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制度。此外,推进市场化机制建设,要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应加快建设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
随着今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以市场化机制推动减排正式拉开序幕。2020年12月发布的《碳排放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中对CCER定义为“我国境内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的减排效果精选量化核证,并在碳交易所注册登记的核证自愿减排量。”碳排放权交易将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易形态链接各行业,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目前来自诸多行业的企业选择通过申请CCER 的方式履行减排承诺,达成碳排放交易。站在减碳的时代风口,箱箱共用选择做包装行业的碳排放标准制定者,并倡导全行业一起探索实践。
论坛暨发布会现场,箱箱共用签约合作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委员会、环保桥(上海)环境技术有限公司2家权威碳管理机构,正式启动可循环包装服务的CCER方法学的研究和开发。这也是行业首个循环服务方法学标准,更是探索物流包装碳中和的全新路径。廖清新表示,未来CCER会在许多行业会成为热门的交易形态。
关于循环服务CCER方法学的启动对促进碳交易市场的成形与壮大的意义,在当天的零碳循环产业论坛上,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碳中和总监彭峰指出,从目前全国市场发展的情况来看,CCER(自主减排)应该是非常必要的手段,预期在不远的将来,CCER(自主减排)会重新启动。
洞察包装行业“循环服务”逻辑,见证“中国技术创新”崛起
目前,中国在物联网、数字化、云计算等核心技术上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国内传统制造业在与先进技术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加速转型。包装工业作为中国制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变革期实现突破,为定义“中国智造”贡献力量?
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科技创业中心总经理赖浩锋分析道:“零碳不是追逐风口,应该是“+零碳”,而不是“零碳+”。对于包装行业而言,要先做好产品,先有循环包装,再加上零碳的概念。箱箱共用从几年前就开始做循环包装,目前零碳、数字、物联网都有了。”
会后,廖清新在采访中提到:“在早年拓展海外市场的时候,我们发现包装与用户关系是服务提供者和被服务者的关系,而不是买卖的关系,是持续循环服务的关系,而不是一次性交易的关系。虽然循环理念在国际上已经走在前端,但是当循环成为常态之后,对循环技术的投入反而被忽略了。很多发达国家的循环资源都来自‘中国制造’,相比于持续在资本及运营上进行投入,他们在物联网、数字化等技术上的行动比较迟缓。中国反而没有包袱,轻装上阵,一路领先。在物流包装领域,中国企业完全有机会成为新能源领域的‘特斯拉’。”
对此,绿动资本首席运营官张国津表示,零碳经济、碳中和不是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从企业来说,要想在这场马拉松胜出,第一个核心竞争力是技术,二是不断创新的理念,从1.0到2.0、3.0到未来的4.0,箱箱共用本身的成长经历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
以上线“在线循环服务平台”客户端以及全行业首创的“零碳循环伙伴”定位为其创新服务代表,箱箱共用在变革浪潮中将领先技术和包装行业进行融合创新,投入资本和人才,快速搭建了物流包装基础服务设施。从外循环到内循环,从产品出口到服务出口,凸显了中国服务贸易从进口大国到出口大国的增长和多样性转变,更直接反映了中国“智造”作为世界领先供应国的地位。
国务院最新关于双碳工作意见中指出,要组织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积极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为如期实现全国层面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益经验。目前箱箱共用已经在美国、日本和英国,用本地化“团队+资本+运营”模式,把中国数字化循环模式进行落地。为欧洲邮政DPD、沃尔玛、资生堂等全球知名企业提供服务。未来,箱箱共用将继续把来自中国的智慧方案输送到全球,打造又一张激活世界活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