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3173219281

科学把握成渝地区特点、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021-06-23 20:35:09浏览:34评论:0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   
核心摘要: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新时代优化全国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贯彻落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新时代优化全国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有关要求,充分结合成渝地区特点,提出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挥综合交通对城镇化格局引导作用,有力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一、科学把握成渝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综合交通的要求

一是地理区位重要、具有打造综合交通枢纽的独特优势。成渝地区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结合未来交通运输发展和空间分布特点,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并列为支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的4“极”。同时,2017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提出,全国建设多向连通的“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其中7条综合运输大通道在成渝地区交汇。

二是人口和经济分布不均衡、要求强化“双核”综合交通辐射功能。成渝地区面积18.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600万人,但区域内部人口和经济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重庆主城区和成都“双核”及其辐射形成的两个都市圈具有显著优势,是双城经济圈的“龙头”。2019年两个都市圈常住人口4759万人、经济总量4.05万亿元,分别占成渝地区的49.6%和64.3%。处在两个都市圈之间的成渝中部地区、沿长江处于重庆都市圈上下游的经济圈南北“两翼”地区、成都都市圈南北两侧的乐山、雅安和绵阳,以及渝东南的黔江等,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都显著低于“双核双圈”,大部分都是人口外流区域,亟待加强综合交通辐射带动。

三是城镇化格局不达预期,要求强化综合交通的轴带支撑。2019年成渝地区城镇化率为60.1%,与全国平均城镇化水平相当。其中,重庆市辖区城镇化率71.8%、成都城镇化率74.4%,均远高于成渝其他地区。2016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构建“一轴两带、双核三区”的空间格局。从发展实际来看,“一轴两带”中成德绵乐城市带在成绵乐城际铁路、宝成—成昆铁路和成绵、成乐、成雅高速公路等综合交通体系支撑下,发展初见雏形,但成渝发展主轴、沿江城市带培育发展相对滞后,需要强化综合交通体系的引导支撑。

四是县域数量多,要求完善综合交通服务覆盖。成渝地区县级单元众多。除重庆主城区、成都“双核”外,还有122个县级单元,其中市辖区51个、县及县级市71个。71个县和县级市常住人口和经济总量分别占成渝地区的43.3%、28.4%,这些与中心城市距离较近的县级单元,同样是未来双城经济圈战略定位,特别是“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重要载体。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不少县城人口规模已达数十万人,具备了承载一定规模人口经济的基础条件。目前成渝地区县级城市铁路覆盖率仅为74.6%,部分人口大县等交通服务覆盖不足,综合交通体系还有待完善。

二、构建与成渝地区特点相适应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强调要突出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注重体现区域优势和特色,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规划》充分结合成渝地区特点,积极发挥综合交通对城镇化格局引导作用,充分体现综合交通的统筹衔接功能,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力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一)充分结合成渝地区特点

一是突出成渝地区“双核”特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具有重庆主城区、成都两个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双核”。因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体系总体要围绕“双核”来构建,充分发挥两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规划》在基本原则首先明确要“双核引领、衔接高效”,要以强化重庆、成都“双核”联系及对外辐射为重点,统筹大中小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规划》明确提出要完善成渝“双核”辐射综合交通网络,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路网络为基础,推进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基本形成成渝“双核”之间、“双核”与两翼等区域中心城市之间1小时交通圈、通勤圈,分类打造绿色高效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优化城乡融合交通网络。

二是强化成渝地区对外联系。成渝地区地处内陆,加快构建对外联系通道,对于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具有重要意义。《规划》在主要任务中首先提出构建高品质对外运输网络,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加快构建陆海互济、四向拓展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实现国内通达、国际开放,支撑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畅通陆海互济、四向拓展运输大通道,完善东、西、南、北四向综合运输通道格局,以高速铁路、普速干线铁路建设为重点,着力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功能,优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布局。同时,建设高水平国际枢纽集群,推进世界级机场群建设,共建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

(二)充分发挥综合交通对城镇化格局引导作用

一是完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为完善成渝地区城镇体系,综合交通枢纽应提升“双核”枢纽能级,提高“两翼”地区的战略地位,强化节点城市的交通枢纽功能。《规划》提出,优化国际性、全国性和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布局,形成分工明确、功能清晰、有机衔接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重点打造成都—重庆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发挥通达全球、衔接高效、功能完善的交通中枢作用。推进泸州—宜宾、万州—达州—开州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强化南充、遂宁、广安、绵阳、内江、自贡、乐山、黔江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衔接带动作用,优化不同层次枢纽城市分工协作。

二是打造高效互联城际交通网。为支撑成渝地区城镇化格局,综合交通体系应重点强化成渝主轴的轴向联系、促进沿江城市协调发展、促进成南达万发展轴成型、完善成德绵乐等城市带、辐射带动川渝两省市全域发展。《规划》提出,以重庆、成都为核心,优先利用干线铁路富余能力开行城际列车,适当新建城际铁路,构建以成渝主轴为骨架、双核放射为主体、其他节点城市连接为补充的城际铁路网。优化城际快速路网,实施成渝扩容、遂渝扩容、大竹至垫江等一批高速公路工程,强化城际间高速公路互联互通。同时,要有效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带动作用,畅通与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涉藏地区、大小凉山彝区等周边欠发达地区的运输通道,支持川陕革命老区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

三是构建都市圈通勤交通网。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综合交通体系是实现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规划》提出,加强重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轨道交通、道路交通、公交线路对接,打造1小时通勤圈。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优先利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富余能力开行市域(郊)列车,有序新建部分都市圈市域(郊)铁路,有机衔接中心城区城市轨道交通。推进重庆中心城区与渝西地区融合发展,推动广安全面融入重庆都市圈,加快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加强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有效衔接,疏通主要节点城市进出通道,加强城郊道路改造升级,加快道路安全设施建设。

(三)充分体现综合交通的统筹衔接

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关键在“综合”。《规划》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为总要求,在方式统筹、层级统筹、点线统筹、建管统筹方面体现综合交通的统筹衔接作用。方式统筹上,充分发挥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等多种交通方式的比较优势,以打造“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为重点,着力优化客货运输结构。层级统筹上,强化成渝地区对外交通、城际交通、都市圈交通、城市交通及城乡交通的融合衔接,打造设施内外联通、服务一体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点线统筹上,着眼于综合运输通道、综合交通网络与综合交通枢纽的功能匹配、能力衔接。建管统筹上,加快新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系统集成和应用,全面赋能基础设施升级、运输组织优化和治理能力提升,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作者:潘昭宇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卓越物流,畅达岛城——2024第三届青岛市优秀物流服务商评选”榜单揭晓

上一篇:

政策连发 自贸港制造业发展迎新机遇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1@1.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