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方8日公布《关于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所谓“特别措施”,“特”在三处。
一“特”,在对象。
此次公布的特别措施共涉及五大领域、22条具体措施,其中不少都是为海南“量身定做”,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例如,放宽种业准入限制,精简种业进出口审批流程,鼓励国际合作育种研究,是着眼于海南育种条件优良的天然优势;支持建设融合、开放的文昌航天发射场,推动卫星遥感、北斗导航、卫星通信、量子卫星、芯片设计、运载火箭、测控等商业航天产业链落地海南,则是考虑到海南文昌是中国首个滨海低纬发射基地,发射成本最低,大直径火箭运输最便利。
再如,针对海南农业亟待从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化升级,官方提出开展支持农业全产业链发展试点,通过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信息采集技术等信息化手段,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数据采集整合。
这一系列措施,充分考虑到了海南的地理区位特征、现实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有利于最大程度发挥海南的独特优势。
二“特”,在水平。
市场准入大幅放宽,是特别措施的又一大特点。用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体改司司长徐善长的话说,这些措施是在“管得住”的前提下,切实放宽文化、医疗、教育等行业准入准营门槛,“千方百计破除壁垒”,有效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例如在医疗领域,此次意见明确对于在国内上市销售的处方药,除国家药品管理法明确实行特殊管理的药品外,全部允许依托电子处方中心进行互联网销售,不再另行审批,这堪称网购处方药的开拓性探索。
在新能源基础设施方面,意见提出放宽5G融合性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限制,推进车路协同和无人驾驶技术应用,推进城区、产业园区、景区和公共服务场所停车场集中式充换电设施建设,简化项目报备程序及规划建设、消防设计审查验收等方面审批流程,同样也是大胆先行先试的体现。
徐善长称,这种对行业准入与监管机制的“系统性重构”,将在市场准入体系建设中形成更加浓厚、更有活力的改革创新氛围。
值得注意的是,在放宽市场准入的同时,特别措施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配套政策。
商务部条法司副司长蒋成华称,为了切实破除“准入不准营”等市场准入隐性壁垒,《特别措施》在放宽清单事项限制之外,针对产业链上下游客观存在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创新不足等问题,从体制机制、机构保障、金融支持、人才保障等多个角度统筹提出了支持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务求让市场主体真正感受到改革红利。
三“特”,在范围。
如徐善长所言,特别措施着眼于汇聚全球资源,要把海南打造成为世界范围市场准入的标杆,形成极具吸引力的市场环境,促进全球优质资本、人才、技术等资源高效汇聚。
在此次公布的22条具体措施中,鼓励开放合作随处可见。支持商业卫星与载荷领域产学研用国际合作、鼓励国内外药企和药品研制机构在海南开发各类创新药和改良型新药、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全球优质文化演艺行业的表演、创作、资本、科技等各类资源向海南聚集等种种举措,都体现了中国希望在全球范围内利用优质资源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意愿和决心。
分析人士认为,当前中国正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充分发挥国际循环对国内大循环升级的促进作用。只有以更高水平的开放,推动优质要素、商品和服务在境内外自由流动,才能引导国内大循环和整个中国经济向更高层次跃升。此次出台的特别措施,正是“聚天下资源而用之”的体现。